創立於一九三三年,是香港一所歷史悠久的非政府青少年社會服務機構。透過多元化的服務,致力培育青少年在德、智、體、群、美全面而均衡的身心發展,成為香港社會的接班人。
本會服務分為「中央行政及機構傳訊部」、「社會工作部」及「文化及體藝部」三大部門。「中央行政及機構傳訊部」負責協會行政、組織大型活動、機構傳訊、專業研究及發展等。「社會工作部」服務包括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兒童及青年中心、地區青少年外展社會工作服務、青少年深宵外展服務、社區支援服務計劃、學校社會工作服務、非常學堂輟學生輔導計劃等。而「文化及體藝部」則包括場館、營舍、交流及藝術服務、體育服務及社會企業。服務單位遍佈港島、九龍、新界及離島各區。同時,本會亦與內地、澳門及東南亞鄰近地區的政府及公營機構有經常性的交流和合作,以促進彼此間之專業發展。
本會一直秉持「以人為本、追求卓越」的精神,貢獻社會,造福新一代,並致力成為一所本地及國際知名的專業青少年服務機構。
-
政府撥地在灣仔新填地及旺角山東街塘尾道興建的兒童遊樂場相繼完成,連同皇囿(京士柏)、卜公花園等場地,都交由協會管理。
-
兒童遊樂場協會聯同其他團體合辦全港街童田徑競技運動,開拓社會關注體育運動發展的新一頁。這項週年兒童運動盛事,到1941年2月日本侵占前夕,仍如常舉行。戰後1953年2月9日,協會再重新啟動這個盛會。
-
二次世界大戰後,摩士爵士(Sir Arthur Morse)擔任香港重光後首任協會會長
-
協會蒙紀念殉戰烈士基金會撥款$350,000,及政府補貼$50,000,在灣仔興建福利大廈。進一步奠定協會在社會福利服務的基石。
-
英女皇1947年大婚,協會使用市民賀禮基金餘額$46,000,再加上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撥款,合共$660,000,興建該九龍伊利沙伯女皇二世青年遊樂場館,作為兒童與青少年的遊樂場所。
-
九龍伊利沙伯女皇二世青年遊樂場館於1953年落成。
-
-
同一時期,1952年6月本港第一所兒童營在銀礦灣落成,同年12月21日由港督葛量洪爵士主持開幕儀式。1966年3月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兒童及青年部移交本會管理。
-
同一時期,1952年6月本港第一所兒童營在銀礦灣落成,同年12月21日由港督葛量洪爵士主持開幕儀式。1966年3月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兒童及青年部移交本會管理。
-
協會每年都與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合辦『全港暑期公開船河大會』。
-
1969年2月,協會在修頓成立第一個『康樂中心』。
-
-
1971年4月,中國乒乓球代表團在修頓場館進行表演賽,開啟了國家與本港體育交流先河。70年代中,國家籃球隊訪港,在九龍伊館友誼賽。
協會在70年代初,積極推行『康樂輔導計劃』。
-
-
-
1979年,『踏入80年代的社會福利服務白皮書』確立青少年服務的方向。
同年9月,外展社會工作正式成立,當時協會負責灣仔、旺角、啟德及荃灣四區,是全港擁有最多外展服務隊的機構。
-
-
-
-
80年代,協會服務集中於青少年中心,兒童中心及外展社會工作隊。
-
-
-
1989年,重建東涌營地。同年3月,協會就青少年輟學問題進行研究。
-
1990年1月,協會接受新華社邀請,到廣州佛山與青少年服務單位交流,奠定之後與國內交流計劃項目的基石。
-
-
1993年,協會首次與內地中央機關合辦青少年活動。
-
1994年,社會福利署將青少年服務資源重新整合,協會第一間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在黃大仙竹園邨成立。
-
自1995年開始,協會與香港電台及傑出青年協會合辦『香港傑出少青選舉』,至今已歷九屆,每兩年一屆的選舉選出不少優秀青少年,作為新一代模範。
-
1996年開始『非常學堂』服務計劃。
2001年9月,油尖旺區、葵青區深宵外展、東九龍新境界社區支援服務計劃正式成立,開展服務。
-
2005年舉辦第一屆青藝節,自此之後每兩年一屆舉行,推動青年人參與及體驗藝術。
-
自2005年開始,為澳門社工局提供顧問服務協助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社區青年服務隊開展服務。
-
-
-
2009年,正式引入會員管理系統、活動資料管理系統電腦化。
-
2010年,協會委派資深社工參與深圳社工專業督導,希望為國內社工專業發展,盡一分力。
-
2011年,蒙獎劵基金資助,協會顯徑青少年中心及茜草灣青少年中心現代化工程相繼竣工。
-
2012年,執行委員會與管理層一同前往新加坡進行社工專業交流。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