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eive our latest updates by signing up for our newsletter!
「穗港澳网络欺凌调查」新闻稿
互联网、社交网络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欺凌行为亦同时发展出新的形態,网络欺凌现象已经陆续出现,对青少年心理及成长构成负面影响。本会与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及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於2013年8至9月於广州、香港及澳门三地同步进行一项有关青少年网络欺凌之调查。
是次调查经已完成,受访者总人数为2,474名,有效问卷共2,460份,其中受访青少年过去一年曾目睹网络欺凌事件佔73.7%。在网络欺凌事件受攻击的青少年有63.7%,数字较以往同类研究有明显增长。是次亦发现,在网络欺凌事件中无论是旁观者、受害人或欺凌者,他们的抑郁、焦虑及压力显著高於其他人。欺凌者其心理状態甚至比受害人更差。网络欺凌的高危组別,以男性、经常上网的中学生为主。遇上网络欺凌时,青少年倾向求助於朋友。
调查分析
网络欺凌日渐普遍
隨智能电话和社交网站的普及,网络欺凌己经成为青少年一种新的欺凌方式,穗港澳三地的青少年在过去一年有73.7%曾目睹网络欺凌事件。曾在网络欺凌事件受攻击的青少年有63.7%。网络欺凌在青少年群体中已经十分普遍。 (详见P.9 )
欺凌者及受害人角色重叠
网络欺凌与其他如暴力或言语等传统欺凌有异,网络欺凌中65%的欺凌者同样是受害人。这可能由於网络中的平等及匿名等特性,青少年在网络上强弱差异较现实为低,受攻击青少年较容易作出回击。因此,即使有63.7%的青少年曾受到攻击,只有19%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是网络欺凌的受害人。 (详见P.9)
旁观者、受害人或欺凌者同受影响
以往网络欺凌中我们主要关注受害人,但是次调查发现,网络欺凌中的角色无论旁观者、受害人或欺凌者,他们的抑郁、焦虑及压力指数均显著高於其他人。网络欺凌中的受害人达到中度的焦虑,但欺凌者,其抑郁及压力指数更高於受害人。
欺凌者与受害人同样面对危机,其辅导及服务需要不容忽视。(详见P.11)
多上网的男性中学生为高危组群
网络欺凌的受害人与欺凌者均显著男性比女性多。年龄组別15 - 17岁是网络欺凌的高危组別。每天上网时间越长,越大机会遇上网络欺凌。如资源有限,可先针对高危组群先提供支援 (详见P.12)
网络欺凌难以发现
网络欺凌事发场地主要在家中,较传统欺凌更难以被成年人发现。而面对网络欺凌时,青少年多向朋友求助。老师、家长及社工並非他们首选求助对象。现时学校及青年工作者在网络欺凌上,处於较为被动的位置,难以及早发现及作出支援。 (详见P.15)
建议
师长,社工需强化对网络欺凌的敏锐度
互联网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交网站及即时通讯成为青少年沟通和联系別人的重要工具。青少年的智能手机渗透率甚至高於成人, 95%的智能手机用户活跃於社交网络中(Google, 2013),网络欺凌对青少年的影响,老师、家长及成年人不容忽视。但由於网络欺凌的匿名特性以及青少年遇上网络欺凌时找朋友帮忙的倾向,使现有青少年服务团体及学校难以及时发现並提供支援。有关团体及人员应强化对网络欺凌的了解及敏锐度,提供適时的协助,减低有关事件其对青少年的伤害。
支援及关注对象应包括欺凌者
以往处理欺凌事件时,受害人是主要关注及服务对象。但是次调查发现,在网络欺凌事件中,无论是旁观者、受害人及欺凌者其心理健康都受到显著影响。欺凌者的心理状態甚至比受害人差, 因此在设计有关服务时,应同时关注欺凌者的需要。
旁观者的危机
不少青少年均是网络欺凌事件的旁观者,对有关事件的感受是事不关已,高高掛起,只存在看热烈的心態。但是次调查发现,即使旁观者,在目睹网络欺凌后,其心理状態包括抑郁、焦虑及压力指数均显著高於他人。由於互联网的平等特性,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欺凌的受害人。目睹欺凌事件后,兔死狐悲的感觉尤为强烈。因此,在教育及宣传时应提醒旁观者已身陷危机中。
日 期: 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研究负责人:温立文先生
职 位:香港游乐场协会 总发展主任(策划及研究), 註册社工
联络 方法:(852) 9229 8734 lapman@hkpa.hk
如有任何疑问,欢迎致电本人查询详情。
温立文
香港游乐场协会
2013年11月9日
個人資料 | |||
---|---|---|---|
會員姓名: | 性別: |
會員資料 | |||
---|---|---|---|
活動編號 | 活動名稱 | 報名日期 | 報名狀況 |
---|---|---|---|
沒有資料/No Record |